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学部新闻

    学部新闻

    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朱裕璧医学奖”:回首荆楚大地第一个医学院的创办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端 日期:2022-01-30点击:

    2022年新年伊始,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2021年度“朱裕璧医学奖”发布,这是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医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每年奖励医学类专业取得突出业绩、具有重要贡献的教师和学生。谈起“朱裕璧医学奖”,绕不过一个人——朱裕璧,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的创始人。

    在武汉东湖畔,我国测绘遥感测绘学航测近景摄影测量、数字文化遗产BIM早期开拓实践者、83岁的朱宜萱教授静静地坐在湖边,叙述着父亲记忆里的往事。她告诉记者,也是从那时起,“回国,为家乡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就成了深埋在父亲心里的“种子”。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颗“种子”后来在1934年真的漂洋过海,回到祖国生根、发芽,从1943年成立的湖北医学院成长为如今枝繁叶茂的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

    “回国后,要在湖北建一所医学院”

    1926年,朱裕璧在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3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被德国外科学会接纳为会员,成为第一位德国医学学术领域的中国人。

    1929年-1934年,父亲在德国攻读医学博士和工作期间,一位瑞典籍的同学问他,你来自中国哪里?父亲说,我来自中国湖北省。瑞典籍的同学继续问,湖北有多大?有多少人?父亲特别骄傲的说,湖北有长江、有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着三千六百万人口。听到这儿,瑞典的同学感叹:这比整个瑞典还要大!紧接着问,那湖北有多少个医科大学呢?父亲瞬间哑口无言。因为在90年前,战乱的缘故,一所医专关闭,只能红着脸说,整个湖北省,一所医学院都没有。

    朱裕璧女婿李德仁院士和女儿朱宜萱教授在东湖边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张赫摄

    朱宜萱教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也是从那时起,“回国,为家乡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就成了深埋在父亲心里的“种子”。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颗“种子”后来真的漂洋过海,回到祖国生根、发芽。

    “1934年2月13日,爸爸获得博士学位,并且被德国外科学会接纳为会员,成为第一个载入德国医学史册上的中国人。”朱宜萱告诉记者,回国八年后的1942年冬天,父亲接到留德同学杨光第等人自湖北的来信,称陈诚、朱怀冰邀他回湖北筹建湖北医学院,于是立刻积极选校址、筹经费,要开十门课,想方设法找老师,先后聘请了杨光第、何钦圣、刘古亮、董道蕴、胡金鑫、余传贤等精英任教,同时沿用德国院校成规制定了严格的校规。还亲自跑重庆,从英美大使馆索取最新的教学参考资料,把英国大使李约瑟送的一台显微镜,连同父亲从德国带回的那台一起捐给了学校。

    值得记住的日子终于来了。1943年,他成功筹办湖北省立医学院并招生,设立了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等专业,学制六年,前三年学基础课六门,后三年学专业课七门和临床实习。父亲亲自教德语和解剖学。抗战胜利后,湖北医学院迁回武汉,后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

    朱宜萱回忆,后来很多人问父亲,一个不和平的年代,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心血去建医学院,做一个外科医生不好吗?每每这时,父亲都会很坚定地说,我永远记得那位比利时同学知道整个湖北没有医学院时的眼神儿,当时,就发誓要在湖北建一所医学院。

    朱裕璧、李佩文夫妇一家七口合影。受访者供图

    “为了建成学校,父亲吃了很多苦。”朱裕璧曾在晚年向女儿回忆,当时没有钱,没有地,没有医学专家来教课,所有人、资源都要一个个去请,去借……但忆苦思甜的时候,父亲每次的聊天结尾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学成回来,为的不就是让百姓少受苦吗。

    “我这一生,最想感谢的人之一,就是我的岳父朱裕璧。”

    朱宜萱的丈夫李德仁,坐在老伴儿的旁边,总是忍不住插话。因为正提到的人,曾帮他做了很重要的决定。朱宜萱的丈夫李德仁也满头白发了,坐在老伴儿的旁边,他总是忍不住想插句话。因为正提到的人,曾帮他做了很重要的决定。

    作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带领中国遥感测绘学走向世界第一的科学家之一,李德仁至今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国家派遣一大批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深造,在自己难以抉择去哪个国家留学时,身为湖北医学院顾问院长的岳父坚决让他放弃留美、从零开始学德语:要出国,就去测绘遥感专业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去;出国学习,我是鼓励的,但记得学成后要回家。回国,才能造福祖国同胞百姓。

    “他自己就是那么做的。”两位老人异口同声的说。朱宜萱说,作为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的创始人,父亲朱裕璧一直告诫后辈,要清清白白做人,真心实意对待患者。而老一辈医学家更多的内在精神,也一直流淌在如今的珞珈山下,滋养着荆楚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学子。

    成立“朱裕璧医学奖”,传承老一辈医学家的情怀和精神

    朱宜萱在整理父亲的日记。张赫摄

    “1986年9月11日,父亲病逝。虽然那时他已经83岁,但总觉得他还年轻,因为直到78岁,他依然坚持出诊救人。”朱宜萱回忆,在医学院逐渐步入正轨后,父亲先后创办了现代化的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人民医院和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中南医院以及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口腔医院。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人民医院接纳数百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重伤战士,父亲亲自为他们开刀、接骨、疗伤。在唐山大地震后,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中南医院医治了大批唐山地震受伤灾民。在“新冠”期间,他的学生们又义无反顾在武汉市各个医院和方舱医院接诊患者。朱宜萱告诉记者,为了让患者安心看病,很多从湖北农村来武汉看病的患者,他都去接济,有一次把一位橡皮粗腿患者接到家里吃住了很久。

    “中南医院有个招待所,几个人一个房间,本来是对外收费的场所,但总被父亲塞满了看不起病的病人。”朱宜萱双手比划着招待所走廊全是患者的场景,满眼都是敬意。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朱宜萱的姐姐、朱裕璧17岁的大女儿朱宜莲抗美援朝参军,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也成为了一位医学教授,终身在白求恩医大和中南医院完成父亲的嘱托:一生看病救人。

    1983年,朱裕璧、李佩文夫妇。受访者供图

    2006年,是朱裕璧去世的第20年。为了激励后学,纪念父亲,朱宜萱和李德仁与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的校友联合捐款设置了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朱裕璧医学奖”。如今,这也是为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医学领域最高级别奖项。在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医学院60周年院庆时首次颁奖,至今已颁9届,共94名师生获奖。

    在成立奖学金的近20年里,李德仁和朱宜萱总是把自己获得的国家级奖励金拿出来,捐款近百万。2021年12月29日,已经83岁的李德仁和朱宜萱再次捐款20万元。而此次在获奖台上的“幸运获奖人”,均是2020年初,武汉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们。

    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次次走向颁奖台,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中南医院院长、原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也在现场决定:捐出自己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所获得的20万奖金。提到当天的情景,王行环告诉记者,那一刻突然明白,武汉战役时的雷神山精神,正是老一辈专家家国情怀的延续。

    2022年1月5日,在记者问到奖学金的后续发展时,李德仁和朱宜萱突然面面相觑露出愧疚,连连说自己做的不够。

    “等我俩的遥感技术再赚到些钱,我要继续捐给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鼓励医学生们全心全意治病救人,我俩还在努力呢!”说完,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一起大笑了起来。

    家国情怀,成为一代代人续写的根

    在2021年“朱裕璧医学奖”的颁奖现场,李德仁和朱宜萱讲述了一段父亲朱裕璧不为人知的往事。

    朱宜萱回忆,在抗战期间,父亲已经是留德医学博士,得知前线急需战地军医,立马投笔从戎,从江西赣州同济大学辞职,应聘到贵州安顺担任国民党陆军军医学校外科教官,少将军衔。在途经广西桂林阳朔等船时,因为去安顺的人很多,这一等就等了两个月。

    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创始人朱裕璧在晚年依然坚持学习。受访者供图

    在等船的这个两个月,为了从军后有强健的体魄,父亲每天爬碧莲峰,等船两个月,就连续爬碧莲峰两个月。山虽险峻陡峭,但登顶后心旷神怡,后山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纪念那段虽苦但磨炼意志的日子,日复一日,并且在山顶崖壁上刻下了“登临好”三个大字。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知道了朱老的事迹后,专门派人寻遍多座大山,找到了山体上朱裕璧的字迹,特意拓片临摹好三个大字,送回了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登临好》摩崖石刻成为了桂林阳朔见证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物。

    李德仁拿着岳父的字迹照片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岳父曾多次想要找到自己在山体上刻的字,因为他一直觉得,真正的有用之才,要能屈能伸,不畏困难,永远有一颗“登顶”的抱负和心境。而这三个字,如今也成为了包括王行环在内很多武大医学人的座右铭。

    阳光好的时候,朱宜萱总会拿出父亲的日记,摆在阳台上晒一晒。张赫摄

    在整理岳父的手稿时,李德仁也很骄傲的介绍着自己身为科学院地学部和工程院电子信息学部院士在医学领域的努力。“当时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每一天的进展和变化,都是我带着学生用最先进的遥感技术进行了卫星绘图,向全世界通告‘中国速度’;2020年雷神山医院的消杀机器人和远程会诊5G技术,也都是我们捐助的……”

    而这些年,朱宜萱也一直没闲着,和敦煌的樊锦诗先生、王旭东院长相交甚好,正在用遥感数字化的技术帮助敦煌更好保留文化遗产,现在敦煌对外开放博物馆只能看十个洞,但是通过电影馆放映,可以看其他还没开放的区域,其中就有我带学生杜志强、黄先锋、张帆、张志超等做的数字文化产品……

    除了用遥感数字化的方式做文化遗产的保护,朱宜萱还带着老伴儿一起,从2015年开始,每一年都带着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各条战线志愿者到新疆麦盖提县参加沙漠种树,助力绿色健康的生态发展。

    如今的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坐倚珞珈山,环绕东湖水,杏林茂密,花香流溢。朱宜萱和李德仁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就是学校一角的院士楼。阳光好的时候,朱宜萱总会拿出父亲创办学校以来的自省日记,摆在阳台上晒一晒。她说,这是父亲的根,是子辈们的根,也是武大医学的根。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责编:孔天骄

    主编:张赫

    校对:王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