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珞珈开讲第21讲在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裕璧厅开讲,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带来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科技创新”的报告,副校长唐其柱主持,600多名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2.15%,超过欧盟十五国的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刘亚东在报告伊始就列举了一串令人激动的数据。但与此同时,刘亚东通过数据对比、亲身经历和《科技日报》专题报道,详细描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告诫大家:“我们反对妄自菲薄,同样也反对妄自尊大。”
刘亚东在谈到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时强调,量的扩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中国的科技发展现在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诸如工业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洋、材料等领域仍然存在核心技术短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攻克这些核心技术?在刘亚东看来,不少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科学精神的缺失,“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刘亚东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武装,更需要工匠精神。
“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认真、严谨、细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这种科学态度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发展和进步。”刘亚东表示,对科技工作者来说,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不能老是想着“弯道超车”。
科技是国之重器。有了基础研究固本强基,才能有科技创新的持续前行。刘亚东强调,在科学精神指引下的创新,才是富有活力、充满希望的,大家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并让这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刘亚东是高级记者、科技日报社总编辑、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上世纪九十年代赴美国,任科技日报社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其新闻作品九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8年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人物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10年获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据了解,当天上午刘亚东参观了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行政楼、周恩来故居、校史馆、模式动物研究所。